百年前的日本殖民時期至今,台灣對於歐美當代藝術的學習向來是主流。二十年前,才有開始引介澳洲、東南亞附近國家的交流展出現。但對於中南美洲,除了聞名的Diego Rievera和Frida Kahlo外,二十年前在台灣政局的動盪開始有知識份子討論墨國的政治與解放神學外,對於墨國藝文圈的認識程度,也僅僅國際雙年展的藝術家展演外,其他可謂是零。
這其實是主要的展出契機。「後態度」一展有個有趣的現象 : 這些創作者並不全然與「純藝術」(fine arts)有關,他們來自漫畫界、設計師、建築師、音樂家、表演藝術評論、紀錄片導演等不同領域,而這樣的身分在沒有對於「當代藝術」的「專業包袱」之下,更能以年輕的力量勇於提出更廣袤的論述。
透過此展,我們竭誠希望能拓展與墨國學院、藝文圈更積極的對話與互動。也正因為台灣近代歷史也不過四百年,缺乏有四百年歷史的大型建築,更別說是展演機制。在台灣,這絕對是難得的實驗經驗。不同於國際雙年展,這可說是台灣首次以非官方的名義踏進墨國展覽。
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作品普遍認為受到日本卡漫風格影響,而以一種「扁平化」、「去歷史」,有著非常自由和無目的性的遊戲。而本次展覽的作品媒材、形式包羅萬象,有些人甚至針對歷史和空間提出討論。一個被既定為「沒有態度」的台灣當代藝術展覽,在此得以提出更廣泛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