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後態度—台灣年輕藝術家聯展」座談會



與談人:
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 策展人
葉偉立 / 藝術家
林正尉 / 藝術家


2011年7月底,由「奧賽德工廠」策劃的「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Post—Actitud),一群來自漫畫創作、紀錄片導演、擊樂家、建築師、設計工作室等領域的「青年藝術家」探險隊,將於墨西哥市寫下「開墨/開台紀念碑」的歷史扉頁。身處阿茲特克帝國中心,迎接即將四百週年慶的前Santa Teresa修道院——經90年代的改建,成了墨城當代藝術驅動者的Ex Teresa Arte Actual——,藝術家如何以活潑的創作力,來面對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冊管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墨西哥歷史城區、擁有足以比擬台灣近代歷史歲數的大型教堂相互融貫?

揭開墨西哥的當代藝術交流史,亞太地區交流展記錄本就稀少,相對遙遠的台灣更是陌生。何為「後態度」?實際的策展理念中,1985年生、有著台日血緣身份的策展人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的提問多於定義 :「究竟什麼樣的文化體現可討論台灣當下的『年輕』世代?我發現,這是個隱性的文化問題,所有歷史性的衝突與矛盾意識皆可經過一種獨有的、同時事不關己又能超然自我的『態度』所消弭,造就這波台灣青年世代創作上出現的歡愉感,不須承受歷史包袱、不須對未來設限,讓生活漂浮於更超然、更假中立的情境中,卻也從未令人感到如此不安。」

至於「後態度」的具體體現為何?是否真如現代都會的冷漠情感所形成個人主義的保護網,成了單一的詮釋管道?高森信男答稱,這僅是他思索的一個面向。透過本展,一來可讓更多不同領域創作者進入「台灣當代藝術」定義上的拓展 ; 再則,藝術工作者共同的創作結果,才有機會形成較為完整的論述。或者,根本更難以摸索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本次呈現的重點不在於論述何謂「後態度」本身,實是企圖將台灣年輕世代失根、漂浮的「態度」,置放於一個緊緊被歷史捆綁的空間之中。「我們展場被美洲歷史圍繞 : 阿茲特克金字塔、殖民者的大教堂、Diego Rivera的巨型壁畫盡在四周,這樣的心理壓力和古蹟本身的技術性限制不能使你自在地敲打鑽釘。」然而,多數的台灣青年創作者正是活於「自由、自在」的個人成長史之中,恐怕難以理解長久歷史深度所夾藏的威脅和壓迫 ; 並展覽於這作為可接受(甚至歡迎)血淋淋行為藝術尺度、看似「包容所有前衛藝術」的展演空間裡,竟同時存在著古老教堂的巨大宰制性、國際組織規範的不可挑戰性,以及神聖空間的救贖…,種種「趣性」與「矛盾」相互交織,反倒是本次交流展更令人期待的看頭。

本展9/18日結束,希冀就在墨國展覽經驗、墨國見聞與藝文觀察等狀況,能與台灣朋友分享。



時間:
100年9月30日(五) 19:00-21:00

地點: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3F
100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1段91巷1號(近捷運西門、小南門站)

活動聯絡人:
周意紋 0921-031-228 byw0727@gmail.com
林正尉 0911-658-513 windofreality@yahoo.com.tw
林信男(高森信男)0939-865-837 eastturkeystan@hotmail.com

報名網址: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Fgxdm5vOGxYSWhGeTJtS2hMVjFsUkE6MQ


主辦單位:
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Ex-Teresa Arte Actual

特別感謝: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國藝會、外交部、駐墨西哥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Instituto Nacional de Bellas Artes 、Conaculta - Conseja Nacional para la Cultura y las Artes 、國立交通大學藝文中心、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Ultra Combos / 叁式互動新媒體 作品:聲音騎士




《聲音騎士 - SJ》(Sound Jockey)由成群的微型震盪聲音裝置(metronome)所組成。每個裝置皆受外在光源指示,獨立展現當下自身狀態;參與者能夠透過介入改變場域光源,藉此影響各個­微型裝置之連續振幅和相位所構成的電訊號運算(放大、相加、相乘等),自由地進行即興音景雕塑。

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宏觀即時新聞網] 台灣年輕藝術家征服墨西哥

2011/07/31 17:31 中央社訊 中南美
「後態度-台灣年輕藝術家聯展」於墨西哥當地時間28日晚在開幕,在「前聖泰瑞莎修道」當代藝術館開幕。(中央社提供)
「後態度-台灣年輕藝術家聯展」於墨西哥當地時間28日晚在開幕,在「前聖泰瑞莎修道」當代藝術館開幕。(中央社提供)
籌備超過兩年的「後態度-台灣年輕藝術家聯展」當地時間28日晚在墨西哥市開幕,吸引約400多位墨國藝文、傳播界人士與愛好藝術的年輕人湧入,為台墨藝術圈未來深度交流開創新契機。

典禮在邀請中華民國駐墨西哥代表李新穎、「前聖泰瑞莎修道」(Ex Santa Teresa)當代藝術館長卡洛斯(Juan Carlos)及策展人高森信男分別致詞後,隨即由台灣年輕擊樂家游丹綾以打擊和用垃圾袋包裹自己身體之表演。

接著,台灣的多媒體團隊「參式」展現以經典遊戲進行舞曲風格與觀眾互動,引起現場熱烈迴響。最後,特別安排而來自美國的客座藝術家李(Edward Bok Lee),以誦詩的方式傳達亞裔美國的人的文化和政治觀點。

李新穎致詞時表示,今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100年,難得有如此多台灣青年藝術家來到墨西哥一顯身手,堪稱空前,盛況可期,也是台灣深度文化活力的展現卡洛斯則盛讚這群台灣年輕藝術團隊的創意,讓墨西哥感受到衝擊,深度領略台灣的後態度創作之美。

高森信男說,本次展覽容納台灣視覺藝術界、建築界、音樂界甚至漫畫界等19位(組)年輕創作者或創作團隊,為台灣首次以當代藝術之名於墨國舉辦的大型展覽。

展出內容從繪畫、錄像藝術到科技互動藝術等媒材繁多,部分藝術家如葉偉立等人,嚐試採用墨西哥的文化脈絡來進行創作,引起當地媒體及藝文圈的高度重視。

此外,10多位藝術家長途跋涉前來墨國,體驗到了強烈的文化衝擊和截然不同的藝術環境,也改變了不少年輕藝術家對於未來發展的看法或觀念。藝術家們和策展助理們同時也必須面對台灣從來不曾有過的大型修道院展場。

高森說,位於墨西哥總統府旁的前聖泰瑞莎當代藝術館為經歷了四個世紀大地震的傾斜古建築,許多在台灣擬定的佈展策略,都必須要臨時性的進行變更,對於台灣藝術家來說充滿挑戰與冒險。
這次展覽將持續到9月18日,免費開放墨西哥民眾前往參觀。

新聞出處:http://www.macroview.com.tw/mag/macroview/article_story.jsp?ART_ID=129780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中央社新聞"台青年藝術家墨展出當代藝術"

(中央社台北26日電)台灣青年藝術家們正在墨西哥展開拓荒之旅。10多位將在墨西哥展出當代藝術作品的台灣藝術家們正把展覽場地聖德瑞沙修道院改造成充滿台灣味的藝術中心,讓墨西哥人大飽眼福。

來自台灣的10多位青年藝術家們,經過長途旅行,已經在墨西哥當地時間21日前後分批抵達墨西哥,受到墨西哥僑界、藝術界的熱烈歡迎,中華民國駐墨西哥代表處也派人前往機場接機。

台灣年輕藝術家侯怡亭、黃彥穎、王仲堃、林厚成、葉偉立、林正尉等人,抵達墨西哥後即前往展場勘查佈置,將開始大展身手,把展場聖德瑞沙修道院(Ex Santa Teresa)改造成充滿台灣味的藝術中心,屆時將讓墨西哥人大飽眼福。

駐墨西哥代表處代表李新穎表示,這次難得有如此多的台灣青年藝術家來到墨西哥展出與交流,堪稱空前,盛況可期。希望透過這次展出,深化雙方的藝術文化互動交流。

李新穎表示,他個人非常愛好藝術,早年外派工作於義大利期間公餘之暇最喜歡的事情就參訪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及音樂廳。看到來自台灣的這批年輕藝術家,充滿創意活力,感到特別欣慰。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展覽策展人高森信男,父親雖是日本人,他從小卻在鹿港長大,比台灣人還像台灣人,透過他的聯繫規劃,促成這次台灣藝術家的墨西哥拓荒之旅。

聖德瑞沙修道院位於墨西哥市中心總統府及鄰近世界知名景點,墨國古文明「阿茲特克」大神廟(TemploMayor)遺跡中的精華地段,人潮洶湧,交通方便,歷史悠久,更充滿人文氣息。預料將吸引廣大墨國民眾及國際觀光客前往參觀台灣藝術家的精采當代藝術作品。(本文附有照片)1000726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葉偉立作品 Las Bollas de Hormigón para Comala / 科馬拉的水泥球, 現場創作紀錄

藝術家葉偉立於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的花園,從7/6號駐紮至今,馬不停蹄的展開了原本預定的創作計畫,目前已經使用墨城當地的土壤手工捏製了許多水泥球,預計除了水泥球之外,更將對花園進行更動和改造。該作品將視為從台灣埔心創作的延伸及發展。

以下照片由葉偉立提供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牛俊強作品"我們約7月28日晚上8點見面"之引文

El primer día que nos conocimos.


Hablábamos del tiempo, las ciudades, la comida y la religión.
Escuchábamos música y parecíamos olvidar el tiempo observando una película.
Hurgábamos en el amor de las personas enterradas, buscando un fragmento de vida en ello.
Nos imaginábamos tocándonos los colores de la piel, tratando de averiguar la respiración de
una voz desconocida.


Dije, en julio, iría a tu ciudad. En Ex Teresa Arte Actual, nos encontremos.


Hoy nos reconocemos y nos conocemos por segunda vez.



那天我們第一次相遇。


我們談論天氣、城市、食物、信仰,
正在聽的音樂、忘記片名的電影。
翻找那些掩埋過的愛戀,
及還稱得上是生活的片段。


我們撫摸自己來想像對方的膚色,
我們以陌生的口音揣摩未知的喘息。


我說,7月我會到你的城市。
我們碰面吧,
在Ex Teresa Arte Actual。


今天,我們第二次相遇。

2011年7月9日 星期六

INBA記者會簡短聲明中文初稿 / 文 林正尉



百年前的日本殖民時期至今,台灣對於歐美當代藝術的學習向來是主流。二十年前,才有開始引介澳洲、東南亞附近國家的交流展出現。但對於中南美洲,除了聞名的Diego RieveraFrida Kahlo外,二十年前在台灣政局的動盪開始有知識份子討論墨國的政治與解放神學外,對於墨國藝文圈的認識程度,也僅僅國際雙年展的藝術家展演外,其他可謂是零。

這其實是主要的展出契機。「後態度」一展有個有趣的現象 : 這些創作者並不全然與「純藝術」(fine arts)有關,他們來自漫畫界、設計師、建築師、音樂家、表演藝術評論、紀錄片導演等不同領域,而這樣的身分在沒有對於「當代藝術」的「專業包袱」之下,更能以年輕的力量勇於提出更廣袤的論述。

透過此展,我們竭誠希望能拓展與墨國學院、藝文圈更積極的對話與互動。也正因為台灣近代歷史也不過四百年,缺乏有四百年歷史的大型建築,更別說是展演機制。在台灣,這絕對是難得的實驗經驗。不同於國際雙年展,這可說是台灣首次以非官方的名義踏進墨國展覽。

台灣當代年輕藝術家作品普遍認為受到日本卡漫風格影響,而以一種「扁平化」、「去歷史」,有著非常自由和無目的性的遊戲。而本次展覽的作品媒材、形式包羅萬象,有些人甚至針對歷史和空間提出討論。一個被既定為「沒有態度」的台灣當代藝術展覽,在此得以提出更廣泛的思考。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Post-Actitud El arte contemporáneo de jóvenes artistas de Taiwán llegará a México / 駐墨辦發出新聞

Post-Actitud El arte contemporáneo de jóvenes artistas de Taiwán llegará a México
Post Date:2011/6/30

El próximo 28 de julio el Museo Ex Teresa Arte Actual albergará, por primera vez en México, la exposición “Post-Actitud, el arte contemporáneo de jóvenes artistas de Taiwán”, colectiva de artistas contemporáneos provenientes de la isla, que hará gala del arte joven del país asiático que incluye video, instalación, fotografía y arte digital, entre otros.

Nobuo Takamori, uno de los organizadores, dijo sentirse congratulado de visitar tierras aztecas, ya que en México siempre ha existido una frecuente interacción con el arte europeo y americano, pero con los países de Asia-Pacífico es muy raro.

También comentó que esta exhibición desea tratar un estado de afasia y, más importante, un modo de vida totalmente nuevo. La post-actitud nos salva de la utopía establecida por ideologías, es la que hace que no caigamos en las mentiras que cuentan los partidos políticos. Con la post-actitud ya no estamos atados a la historia ni tenemos que poner límites a nuestro futuro, ésta nos permite vivir nuestras vidas de modo más objetivo y neutral.

Así, en esta exhibición se intenta analizar una nueva utopía que se extiende por todo del mundo. Los trabajos que se mostrarán intentan conectar el espectro de frecuencias expresado por la post-actitud que están intentando crear las personas en Asia y en todo el mundo.

Información del evento
Fecha : Del 28 de julio de 2011 al 18 de septiembre de 2011.
Los días: Lunes a Domingo. Horario: 10:00:00 hrs. a 18:00:00 hrs.
Entrada libre

策展團隊及感謝名單

curadores

Nobuo TAKAMORI 高森信男

CHOU Yi-Wen 周意紋 / TSAI Chi-Min 蔡濟民

director de Ex Teresa
Juan Carlos Juarena Ross (México)

director de INFOdate (Taiwán)
LO Li-Chen 駱麗真

asistente en México
LIN Li-Wei 林立偉 (México)

consultor
Jung-Chi (Liliana) CHIH 池蓉姬 (México)

gracias

CHANG Chen-Ying張鎮瀅 / CHENG Min-Hung陳明鴻 / CHENG Yi-Ping 陳一平 / HSIEH Ming-Hsun 謝明勳 / HOU Chun-Hao侯君昊 / HSU Ching-Ya許擎亞 / HUANG Shih-Ting 黃詩婷/ LIU Shih-Yi劉士毅 / LIN Shu-Li林淑裡/ Chao-Min TUNG董昭民 /


西文版作品簡介封面設計公開

展場設計稿大公開

「後小物」宣言 / Manifesto of 「Post – KOMONO」

「後小物」宣言
Manifesto of 「Post – KOMONO」

文/高森信男



(1)、「後小物」(Post – KOMONO)藝術品不同於一般藝術品所強調的公眾觀賞性質,「後小物」取消所有空間上的公共性,讓作品只縮限到作品與個人的私密關係。

(2)、「後小物」反對藝術作品應當具備壯麗的敘事結構,「後小物」嘗試營造充滿趣味的參與氣氛,「後小物」放棄其他藝術品所堅持的意義及崇高價值。

(3)、「後小物」藝術品必須要能讓任何觀眾愛不釋手,成溺於其中。「後小物」將不同於一般藝術品只能讓大眾停留數秒。

(4)、賞玩「後小物」藝術品需要一個輕鬆如居家的空間,令人可以愉快的沉溺於其中。

(5)、「後小物」的支持者相信沉溺性的深度互動,是藝術精神層次於當代最佳的傳達方式,也是一種新時代的冥想修練,有益於增進人腦的α波運動頻率。


「後小物」展中展論述

小物的精神性
The Nature and the Spirits of Komono

文/高森信男 協助/奧賽德工廠



  小物(こもの、komono)為一種源自日本的名詞,通常用來指射一些生活物件或是小玩具,通常這些物件因為經過特殊的機能設計、搭配特定的卡通圖章、擁有符合時尚的造型、或是具有可愛(Kawai)風格的色彩搭配及圖騰設計而大幅的增進產品的銷售率。在東亞的普羅大眾群也因為小物所擁有的這些元素,而對小物感到愛不釋手。

  小物充其量其形式就是一些小文具或是小玩具,但是這些物件卻和其他擁有相同功能的物件比起來,擁有全然不同的心理涉入深度。小物和其擁有者共有一段深度的迷戀素質,但是又不同於對於偶像人物的崇拜,物性的迷戀給予了擁有者一定的宰制權力和疏離感。疏離感提供了擁有者足夠的私密性,每個擁有者都在這種戀物的結構,和具有隔絕感的私密空間中成為自身小宇宙中的神。然而在此也必須強調這種戀物的心理結構,並非僅僅是單純的迷戀式的單向涉入。這種戀物結構是種雙向的深度神往,它起源於日本古老文化中透過「物」來達到自身精神性的省視和關照,而這種在茶道中可以看到的精神修練方式,透過現代文化以及後殖民的輸入,定居於台灣人的生活心靈世界之中。

  我們也可以說,和小物間的觀賞互動,或是「賞玩」(appreciate and play)的模式,不同於西方式的純視覺性賞析(only visual appreciate),它是東亞文化中獨有的藝術賞析行為。

  反觀於西方式,也是我們所熟悉的藝術賞析方式,亙古以來它牽涉到了很深的公共性概念。從中世紀的大教堂創作以來,於公領域的展現形同於藝術品行使其意志力的最高邏輯。透過了18到19世紀,公民社會和國族主義的形成,博物館和公開沙龍式的藝術展式形式被呈現於公眾生活之中,被國家機器視為新時代的神殿,同時也是提升整體公民文化及審美教養的最佳工具。因此我們可以說,我們於當代所熟悉的藝術觀賞形式是公眾性質的,除了空間本身的公共開放性,觀眾和藝術品之間的關係也是公共性的。若我們細心觀察一般台灣民眾於假日攜家帶眷的美術館遊玩行程,我們會發現觀眾是多人共同分享一個藝術品的觀看的,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觀眾和藝術品之間的交流時間是短暫而缺乏深入的互動性質的。因此觀看藝術展覽成為了一種公共性的儀式,實際上,觀眾的出現是對應於觀眾間的彼此觀看,以及成全於公共政策中所重視的效益問題。事實上,觀眾和物件間的深度交流經驗往往不是來於美術館內的藝術品,而是來自於生活中的看報、看電視、玩弄小玩具的經驗。

  因此我們可以說本展「後小物」的概念,其藝術賞析的脈絡是企圖去重擬東亞性格的「賞玩」態度。在東亞的文化脈絡之中,藝術品所具備的神聖性質並不多,今日東亞藝術的神聖性格其實是直接橫移於西方的文化觀。對於傳統東亞文人而言,藝術品是種「玩物」(toy),收藏家跟高級知識份子其實無法以西方的藝術(art)觀念,來區別它所收藏的繪畫、書法藝術、陶瓷、茶壺、茶葉、珊瑚、礦石、小工藝品之間的差異。而對於更高層次的高深修行者或是少數僧人而言,這類「玩物」會是一個對於促進神入和神定而言很好的輔助工具。

  因此我們可以說「後小物」一展,是個模擬居家閱報氣氛的舒適空間,「後小物」展中展同時也是一個新闢的當代藝術修道場。在本展中,我們企圖隔絕掉藝術賞析的公共性,我們嘗試讓觀眾進入一種私密且單獨和藝術品深度互動的情境之中。因此在展區的藝術品都各自具備了許多小物或是生活物件的特質,包括了電視劇、樂器、玩具、電動、日記、漫畫或是書報等。當然這個展覽最後還是會出現在西方的空間脈絡之中,也就是展覽本身必然會是一個於博物館空間所呈現的美術館式的公共行為模式。只是在我們的設計之下,藝術品不是被公共性所觀看的對象,而是和小物藝術品互動的觀眾成為了公共觀看的重心。觀眾奇異的藝術賞析行為最後成為了一種異國風情式的博物館標本,這樣的行為標本,也可以回應博物館空間原先的目的。

展出序

展出序

文/ 高森信男

  「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於2011年7月至9月間假墨西哥城的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展出。本展為墨西哥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台灣藝術展覽,也很幸運的,本展有幸可以於墨西哥城重要的當代藝術重地之一的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展出。此外,該中心的建物擁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加上藝術中心的位置位處於墨西哥歷史城區的核心地帶,這些環境更加顯示本展的意義非凡。本策展團隊希望透過本展的呈現,讓墨西哥當地民眾得以透過藝術品了解和接觸台灣當代生活的多元面貌及其文化內涵。另外也希望參與本展的年輕藝術家,能夠透過參與本展的經驗橋接起獨特的文化觀。

  本策展團隊嘗試於東亞的島嶼和拉丁美洲大陸之間的當代藝術和文化進行實驗性的連結,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台灣、甚至是墨西哥的藝術家所習慣的態度,我們放棄從邊陲到核心的呈現和追尋,我們嘗試架構起全球強勢文化下邊陲至邊陲的戰略態度。在這次的展覽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和墨西哥兩國間許多的相似之處: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景觀、冗長的殖民文化和艷麗的全球化消費文化。希望這些文化本質上的相似之處,能夠成為台灣藝術家和墨國藝術家及觀眾的溝通語言。另外,即便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出於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的差異,東亞的當代藝術也呈現出和拉丁美洲當代藝術差異頗大的風貌和形式,希望這些差異能夠增添墨國觀眾觀賞本展的興致和好奇心。

  「後態度」縱使欲呈現的是台灣的當代藝術風貌,然而其所欲探求的內容卻是牽涉到全球化及消費文明、資訊和網際網路文化革命之下,年輕人的心理狀態和思考邏輯。本策展團隊認為,全球的年輕族群正誕生於一個全新的世界,而這個新世界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劇烈變動,也會對於年輕藝術家的哲學思維和創作觀產生變遷和影響,該影響是普世的,也是我們所共同經歷和可共同理解的。因此本策展團隊期望「後態度」一展對於台灣當代藝術史和墨西哥的當代藝術史,都能造成至多至少的影響性。 - N. T.

寫在「後態度」展覽之前 : 台墨交流展的魔幻寫實新曙光/ 策展團隊公開新聞稿

寫在「後態度」展覽之前 : 台墨交流展的魔幻寫實新曙光

文/林正尉


2011年7月底,由「奧賽德工廠」策劃的「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Post—Actitud),一群來自漫畫創作、紀錄片導演、擊樂家、建築師、設計工作室等領域的「青年藝術家」探險隊,將於墨西哥市寫下「開墨/開台紀念碑」的歷史扉頁。身處古阿茲特克帝國中心,迎接即將四百週年慶的前Santa Teresa修道院——經90年代的改建,成了墨城當代藝術驅動者的Ex Teresa Arte Actual——,藝術家如何以活潑的創作力,來面對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冊管為「世界文化遺產」、擁有足以比擬台灣近代歷史歲數的大型教堂?


揭開墨西哥的當代藝術交流史,亞太地區交流展記錄本就稀少,相對遙遠的台灣更是陌生。何為「後態度」?實際的策展理念中,1985年生、有著台日血緣身份的策展人高森信男(Nobuo Takamori)的提問多於定義 : 「究竟什麼樣的文化體現可討論台灣當下的『年輕』世代?我發現,這是個隱性的文化問題,所有歷史性的衝突與矛盾意識皆可經過一種獨有的、同時事不關己又能超然自我的『態度』所消弭,造就這波台灣青年世代創作上出現的歡愉感,不須承受歷史包袱、不須對未來設限,讓生活漂浮於更超然、更假中立的情境中,卻也從未令人感到如此不安。」


至於「後態度」的具體體現為何?是否真如現代都會的冷漠情感所形成個人主義的保護網,成了單一的詮釋管道?高森信男答稱,這僅是他思索的一個面向。透過本展,一來可讓更多不同領域創作者進入「台灣當代藝術」定義上的拓展 ; 再則,藝術工作者共同的創作結果,才有機會形成較為完整的論述。或者,根本更難以摸索也說不定。


無論如何,本次呈現的重點不在於論述何謂「後態度」本身,實是企圖將台灣年輕世代失根、漂浮的「態度」,置放於一個緊緊被歷史捆綁的空間之中。「我們展場被美洲歷史圍繞 : 阿茲特克金字塔、殖民者的大教堂、Diego Rivera的巨型壁畫盡在四周,這樣的心理壓力和古蹟本身的技術性限制不能使你自在地敲打鑽釘。」然而,多數的台灣青年創作者正是活於「自由、自在」的個人成長史之中,恐怕難以理解長久歷史深度所夾藏的威脅和壓迫 ; 並展覽於這作為可接受(甚至歡迎)血淋淋行為藝術尺度、看似「包容所有前衛藝術」的展演空間裡,竟同時存在著古老教堂的巨大宰制性、國際組織規範的不可挑戰性,以及神聖空間的救贖…,種種「趣性」與「矛盾」相互交織,反倒是本次交流展更令人期待的看頭。


拉丁美洲藝術獨有的「魔幻寫實」風格享譽全球。阿根廷作家因貝特析論:「..為了使讀者產生一種怪誕的感覺,便故意把它們寫得不可認識,不合情理,不給以合理的解釋,像魔術師那樣變幻或改變了本來面目。於是,現實就在作者的虛幻想像中消失了…像在一個新的早晨的陽光下用新的眼光觀察世界 : 這個世界的景象即使不是神奇的,至少也是光怪陸離的。」然而,要說台灣青年創作者符合「誇張」和「荒誕描寫」——兩種既定為「魔幻寫實」的普遍風格——也不精確,畢竟某種程度而言,「去歷史感」和「歡愉」就是奇妙的認真或嚴肅。祇是,倘若我們某方面同意、允許如是認真與積極的遊戲性,正造就某些目前台灣青年世代創作的生命哲學,試將它們放入墨城的歷史脈絡中吧 : 台、墨的結合,提供從未經歷過的「魔幻寫實」觀點,不也能引出重新省思、論述台灣當代藝術的可能與契機嗎?


展期將於7/28至9/18。不僅感謝Ex Teresa Arte Actual和所有展出創作者,更要感謝主辦單位—「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的一路支持、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以及「奧賽德工廠」策展團隊長達三年的規劃與行政執行,使「後態度」從零到達今日的規模與內涵。

台灣藝術墨國展 年輕人的後態度/ 中時報導

台灣藝術墨國展 年輕人的後態度

2011-06-30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由日本策展人高森信男擔任策畫的「後態度─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七月廿八日起在墨西哥市古蹟聖塔泰瑞莎修道院(Santa Teresa)登場,展出十九位(組)台灣視覺藝術、漫畫、擊樂、建築設計等不同領域的作品,這也是台灣當代藝術首次在墨西哥展出。

 藝術空間伊通公園也將在今年底,於墨西哥市郊Arocena美術館舉辦「他方/台北伊通公園巡迴展」,呈現莊普、陳慧嶠、陳界仁、袁廣鳴與吳季璁等十八位中青輩藝術家作品。

 廿七歲的高森信男表示,墨西哥長期以來與歐美藝術界的互動頻繁,但對亞太國家很陌生。高森信男就讀於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博士班,父親是日本人,他在台灣土生土長,講了一口流利的中文,對於台灣當代藝術長期觀察,也促成台墨第一次當代藝術交流。

 「後態度」十九位(組)藝術家共推出廿多件作品,涵蓋錄像、攝影、裝置、空間改造、繪畫,分布在教堂主展廳、地窖、密室和戶外花園。

 參與展出者大多是一九七○年代至八○年代出生,分屬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括藝術家侯怡亭、黃彥穎、王仲堃、林厚成、葉偉立、林正尉。藝術家林信和在主展廳設計廿米長桌,上頭展示近十組錄像、互動樂器、互動機械裝置等小作品,與當地民眾互動。

 葉偉立將對教堂花園進行改造,剛退伍的林厚成以裝甲戰士部隊的十位同袍為模特兒,拍下他們對未來的夢想。漫畫家Barz以修道院為靈感繪製漫畫《請在我耳邊細語?好的。》,大量印刷放置現場,觀眾可帶回家。「十方樂集」成員的擊樂創作者游丹綾,將展出錄像作品《致阿爾班山》,內容是她帶著鼓,在餐廳、停車場、土地公廟前與現場聲響進行互動的即興演出。

 高森信男表示,「後態度」描述台灣年輕藝術家偏向「隱性語彙和個人史呈現」的創作特徵。他表示,台灣中生代藝術家作品強調生猛有力,多討論歷史和文化脈絡。但台灣年輕一輩的藝術家不如前輩那麼外放和張狂,也不再承受歷史包袱,反而是帶些自溺,這些特徵與墨西哥的藝術經驗有很大落差。

 展場聖塔泰瑞莎修道院興建於十七世紀,位在墨西哥市歷史城區人潮往來之處,一九九○年代墨西哥政府將這座天主教堂轉為國際藝術交流場所「Ex Teresa Arte Actual」。如今教堂已停止宗教活動,但內部與宗教相關的裝飾、壁畫、聖徒雕像等都還保留。

Hong CHANG + HSU Ming-Chieh + YZUIC team / 張弘毅+許明潔+YZUIC team

Hong CHANG + HSU Ming-Chieh + YZUIC team / 張弘毅+許明潔+YZUIC team

establecida en 2010, Taoyuan, Taiwán / grupo de profesores y estudiantes de universidad
los miembros del grupo: CHANG Hsin-Chieh + LAI Ching-Yi + LEE Kuo-Yu + LIN Sheng-Hung

El Cielo / 天堂

Por medio de los dos profesores Hsu y Chang, esta exhibición comenzó con un proyecto de educación muy ambicioso, que llevaría a los estudiantes a participar y producir las obras de arte presentando características públicas. Esperamos que puedan deshacer la relación cerrada entre las calles y ex Teresa, y hacer frente al desafío del “patio”, donde incluso los artistas profesionales no tendrían problema para exponer su trabajo. Este grupo decidió finalmente capturar la mirada de las personas por medio del tótem de la religión tradicional.

  本展策展團隊於建構本展時,企圖要提出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代藝術的創作和展示一定是專業藝術工作者的專利嗎?還是說所有的人都有一種涉入藝術創作的可能性。除了這想法之外,策展團隊也希望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可以破除歷史建築物所賦予藝術中心本身的禁錮感,藝術中心彷彿是隔絕於人間之外的藝術堡壘,也許也是墨西哥城市區較差的街頭治安環境導致墨城的美術館都有類似的氣氛,然而本團隊深切認為應當於面對繁華街頭的半公共庭院放置一組裝置藝術。一方面破除建築體的禁錮性,一方面嘗試和一般民眾及路人進行藝術性的互動。然而這樣的提議多數專業藝術家皆不願嘗試,因此本團隊在和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系的兩位老師討論之後,決定帶領一群不認識當代藝術創作的學生,無中生有的接下這沒有藝術家願意嘗試的任務。也因此YZUIC team就此成軍。

  也因此這個作品我們並不想要討論較為嚴肅或是高深的藝術性,而是嘗試討論藝術創作做為一個計劃型的教育計劃,其可能迸發及中間會延伸的議題為何?另外也希望藉助年輕學生原生的創作來討論藝術於公共場域、甚至是一個讓人較無安全感的公共環境中,如何涉入一般市民的美學經驗之中。YZUIC team最後提出了【天堂】(Heaven)創作計劃,該公共裝置作品嘗試要去回應藝術中心原先作為西方宗教建築的象徵,團隊嘗試於公共裝置中融入台灣民間佛道教的天堂地獄觀,並且以年輕人流行的漫畫形式來表現。作品的材質及形式,則透過反射鏡及各種透明光柵片材質,來企圖令過路人的身影可以和這件大型的裝置進行互動。 - N. T.


YU Tan-Ling / 游丹綾


YU Tan-Ling / 游丹綾

nacidos en 1983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percusionista

Para Mont Alban / 致阿爾班山

Siendo un percusionista, Yu, Tan-Ling muestra su gran creatividad y su potencia física explosiva. Yu sigue tratando de remezclar la percusión y su propia música con la creación física para cambiar el modelo de interpretación de la música y la orientación de los percusionistas.

  身為擊樂界年輕新秀的游丹綾,現為台灣重要擊樂團體『十方樂集打擊樂團』的正式團員。游丹綾於擊樂演奏的表現上除了擁有優異的基礎技巧之外,注重肢體的表演性,也因此展現出特異的身體性。但是除了擊樂的演奏之外,游丹綾也涉略音樂劇場的表演創作以及擊樂樂曲的創作。由於藝術家本人擅長當代音樂形式的演出及創作模式,因此在他的創作作品中,都可以聽到超越音樂性的聲響特質、抽像性的視覺構成,以及強烈的肢體和劇場性。可以說她的演出及創作作品都充滿強烈的視覺性和雕塑性。

  游丹綾為了本展創作了單人擊樂曲【致阿爾班山】(To Mont Alban),並且於本展的「後小物」展中展,以錄像記錄的方式呈現藝術家本人的演奏記錄。該作品為藝術家提名獻給現代主義抽象畫家Josef Albers的曲子,曲中嘗試透過擊樂的平面及立體塊面來呈現J. Albers的作品【致阿爾班山】(To Mont Alban)的視覺畫面。藝術家除了期望透過重複及單純的動機來達到極簡抽象繪畫的特質,更希望她的擊樂曲擁有等同於繪畫或是雕塑的觀賞特質,因此於收音的安排上收錄不同角度圍繞表演者所聆聽到的音場,企圖在音樂表演作品中營造觀賞靜態視覺作品的觀賞經驗。 - N. T.



YEH Wei-Li / 葉偉立

YEH Wei-Li / 葉偉立

nacidos en 1971 / vivir y trabajar en Taoyuan, Taiwán / artista

Las Bollas de Hormigón para Comala / 科馬拉的水泥球

Yeh, Wei-Li es uno de los artistas minoritarios que ha pasado de ser fotógrafo a transformar el espacio. Yeh irá a México D.F. un mes antes de la exhibición para desarrollar su creación de arte. La obra de trabajo se basa en el trasfondo de la novela “Pedro Páramo”, escrita por otro fotógrafo, Juan Rulfo.

1982年,正值11歲的葉偉立隨同家人移民至美國,直到2002年時才返台定居。求學期間攻讀攝影創作的葉偉立,於1997年取得羅德島設計學院取得攝影藝術碩士,多年來在美國、日本、加拿大、中國與台灣皆有豐富的展覽經驗。葉偉立在創作上常結合文學與攝影,並記錄事物轉變的過程,呈現出對於時空轉換、文化研究等關注,此反映了自身不斷在各地遷移的過程。藝術如何與社區或社會間互動是葉偉立長期做為紀錄性研究的主軸,最具代表的是長達三年的寶藏巖泡茶照相館五階段系列計畫。2006年時,藝術家轉往楊梅埔心持續創作,其工作室於2010年受邀做為台北雙年展展覽延伸場域。

持續著對於地方遷移的興趣,葉偉立本次展出【Las Bollas de Hormigón para Comala 】延續過去十年間攝影與文本的結合,透過在各階段居住的城市去融合城市紀實研究、小說式藝術表達和自傳式的經驗投射,此種計畫形式多以場域特定性、畫面和攝影裝置的綜合去表現。而此次在墨西哥展中,葉偉立將於墨西哥城停留近一個月的期間駐地創作,並以20世紀墨西哥作家Juan Rulfo的小說《Pedro Paramo》為文本,計畫先在台灣製作100顆水泥球運往墨西哥展廳做現場佈置。此外,再依同方法於墨西哥市本地尋覓同樣質量的媒材運回台灣做為未來創作的延續。此策略試圖要比較兩個地方文化和工業美學上的反差,以及用當代的媒材去增強Juan Rulfo對於古墨西哥傳說中對於時間與地方轉換的特性。


WANG Chun-Kun / 王仲堃

WANG Chun-Kun / 王仲堃

nacidos en 1982 / 目前服役之中 / artista de arte interactivo y arte sonoro

Kong.Qi – Triple / 空.氣 - 三重版

Wang, Chun-Kun es un artista dedicado al que no le gusta ni la característica de narración ni los titulares en las obras de arte. Intenta procesar la escultura mecánica por medio de la calidad de su técnica. El trabajo de Wang se presentará de forma interactiva por medio del sonido y el espacio tradicional de ex Teresa.

  若要在台灣年輕藝術家中挑選出一位來作為科技藝術中聲音裝置領域的代表,王仲堃當之無愧。王仲堃從2005年就開始投入了聲音裝置或是多媒體聲響表演的創作,至今專心耕耘的5年間創作了不少具有影響力及代表性的作品。如同多數台灣年輕藝術家,王仲堃並不企圖去討論社會性或是政治議題,王仲堃也不同於其他藝術家陷於自溺情感的表達,基本上他並不想表達情感,反而專注於工藝品質的創作及討論聲音和機械媒材的本質概念。王仲堃的作品處處流露著嘗試透過技術來表達物理或是機械的美學角度,在他的裝置作品中往往可以直接看到物理及機械運作的邏輯。形式上還滿能讓人聯想起機械裝置藝術早期發展的形式。

  藝術家從200
8年的【聲瓶】(Sound of Bottles)創作系列開始作品就開始嘗試回歸透過最基本的物理發生方式來製造出其作品的聲響,而非習以為常的運用揚聲器。王仲堃在本展中則會展出其於2009年【空‧氣】(Kong‧Qi)創作系列的延伸作品。【空‧氣】一作是使用氣壓缸推進空氣的方式於砲管狀的造型中發出聲響。在本展中,王仲堃的裝置作品將會放置於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一座充滿殘破裝飾的小巧側堂,在這空間中,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對於機械裝置的暴露來和傳統的語言達到一個抗衡,而且於本展展出的作品將更強調作品形式上的「雕塑」性格。 - N. T.


Abulica WANG / 王彥翔


Abulica WANG / 王彥翔

nacidos en 1985 / vivir y trabajar en Hsinchu, Taiwán / artista

Enamorado / 痴迷

Abulica Wang es super sensible a la hora de observar y capturar la imagen de todo tipo de criaturas diminutas. Wang junta todas estas imágenes para formar una serie de arte en vídeo única con características de escultura y alto grado de tensión.



Ultra Combos / 叁式互動新媒體



Ultra Combos / 叁式互動新媒體
establecida en 2010, Taipei, Taiwán / grupo de arte interactivo y arte sonoro
los miembros del grupo: CHEN Wei-Ting + Alex HUANG + SUNG Heng + TSENG Wei-Chieh + WU Szu Wei
SJ

Ultras Combos no solo es un grupo de arte, es una empresa. Ultras Combo trata de reducir la distancia entre el público y las obras de arte utilizando el arte interactivo. En su exhibición, este grupo representa un conjunto de instrumentos musicales interactivos y ruidosos.

「叁式」(Ultra Combos)成立於2010年。目前致力於新媒體互動藝術創作以及教育推廣等工作,從2006年至今,其中成員分別參展演出於國內外各重要藝術節活動,包括台北數位藝術節、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404國際電子藝術節、巴西國際電子語言藝術節以及阿根廷TSONAMI國際聲響藝術節等,並於2010年與今年分別策劃主辦「台灣電虎-2010新媒體跨領域表演藝術交流祭」與「超常雕塑-Extraordinary Sculpture / 國際互動藝術邀請展」,並於2011年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舉辦首次個展,為台灣目前極具風格特色之新媒體藝術團體。

作品《聲音騎士 - SJ》(Sound Jockey)由成群的微型震盪聲音裝置(metronome)所組成。每個裝置皆受外在光源指示,獨立展現當下自身狀態;參與者能夠透過介入改變場域光源,藉此影響各個微型裝置之連續振幅和相位所構成的電訊號運算(放大、相加、相乘等),自由地進行即興音景雕塑。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Brain SU / 蘇家葆

Brain SU / 蘇家葆
nacidos en 1983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fotógrafo y artista
Entre / Between

Brain Su sufre insomnio crónico. Cuando Su no puede dormir, toma imágenes de todo, introduciendo la ansiedad de la ciudad de Taipei y sus características metropolitanas, en forma de una imagen exclusivamente fría bajo la fría estructura de la ciudad del Este Asiático.

由於家中長年經營照相館,蘇家葆熟稔於使用攝相器材去執行影像創作。早年就讀於復興美工的經歷背景下,藝術家對於素描、油畫、水彩等具備扎實的功力,善於觀察事物的細微面貌以及光影的流動變幻,進而擴及攝、錄影創作上對光線明暗、色彩配置及視覺趣味的掌握能力,其精準的影像風格可從過去攝影作品中窺知:旅行時的街頭攝影與對瞬間情感的凝結能力。故將此特性延續在創作錄像作品的過程中時,每一格被凝結的影像透過一股連續性地過程,將能量一波波地如爆破般釋放出來,此在藝術家為聲音劇場【溺】所打造的視覺意像中便可窺知。

蘇家葆本次展出的錄像作品【BETWEEN】 是藉由本身對於睡眠的經驗延伸與投射,他覺得自己常處於一種游離於半夢半醒間的淺眠狀態,但有趣的是在這模糊的意識空間之中卻仍能感知四周圍繞的細膩聲響,並營造出精采絕倫的夢境,然醒來時卻又如此逼真到分不清自身仍置於幻夢還是現實,如同《愛莉絲夢遊仙境》的兔子洞一般,可藉其穿梭於灰色地帶的想像。因此本次展覽中,作品將嘗試拍出似動非動的高速影像,藉此呈現出一股抽離感,探究清醒與夢境之間的狀態,去反應似乎可被自我意識控制下的夢境與快速變遷的龐大資訊載體下所造就的生活經驗型態間的關係。 - T., C-M.

De-Jan LU / 盧德展

De-Jan LU / 盧德展
nacidos en 1975 / vivir y trabajar en Nueva York, EUA / arquitecto y artista de arte interactivo
82

Lu, De-Jan, un arquitecto residente en Nueva Cork, ha intentado hacer un experimento de arte interactivo. Su trabajo Nº 82 presenta una experiencia especial imitando el movimiento biológico de forma interactiva.

盧德展為旅居美國紐約的台灣年輕建築家,由於長期的旅居生活,和台灣文化圈已經脫離,但也因此生成流離且異質的建築觀,因此本策展團隊特地將藝術家介紹並呈現於本展。盧德展的創作關注於物體的運動性和視覺,這點是建築創作領域中少見的。藝術家早期的虛擬創作【Well Hotel】預設為替墨西哥知名觀光景點Chichen Itza觀光區旁構築一當代建築風格的小型精品旅館,藝術家透過墨西哥傳統鳥人舞蹈的旋轉運動所產生的立體塊面空間來作為其建築的設計元素。在2009年和丹麥攝影家Peter Funch合作,設立於阿姆斯特丹的大型公共裝置,也體現了盧德展對於跨領域合作創作和藝術領域的關注,該作品也顯現了藝術家對於公共場域涉入的空間表達態度。
  
盧德展對應於本次「後小物」展中展所設立的互動性、遊戲性及私密性等命題,提出了互動機械雕塑作品【82】。該雕塑作品以黑色皮革覆蓋,看似有機的抽象雕塑,然而該雕塑會隨著觀眾的靠近,而漸漸的產生不同層次上連續性的細微變化。作品的蠕動運動和皮革材質本身的特質,讓作品除了擁有流體抽像性的形式表達之外,更擁有豐富的超現實特質和強烈的心理影響性。- N. T.

Adiong LU / 盧彥中

nacidos en 1984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director de documental
Su Casa es un Zoo / 你家是個動物園

Adiong Lu, el cineasta de documentales discutió la ambigua relación entre los humanos y los animales en la ciudad. Lu trató de capturar el modo en que los humanos recrean las características e imágenes de los animales en la ciudad.

盧彥中過去在攻讀資訊傳播專業的過程中選擇以影像作為主要的創作媒材,其影像創作常關注於當下時代的社會議題、體制結構。藝術家於2007年擔綱導演拍攝紀錄片【今天我明天誰】,並獲得南方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教育影展最佳紀錄片入圍的殊榮,本片主要以紀錄三名大學生的求學過程去交互辯證台灣教育體制下所衍伸的種種問題。又由於近年他在中國大陸遊走的經驗下,對於活在國家機器下的人民有著更深切的人文關懷。盧彥中近年除了紀錄片拍攝外,也嘗試為電影配樂,可見其涉略領域的多元性。

盧彥中本次展出【你家是個動物園】,是一部三段式的錄像計畫,起源於一則台灣草世紀園區的一座魚池內,突然有384尾錦鯉經查證是被其精液所悶死的新聞,此報導令藝術家對城市是否為人類最偉大的發明開始產生質疑,他認為水泥建物與燈紅酒綠的城市中,人們重塑了自然景觀,更規範了秩序與管理,甚至動物原生棲息地遭受破壞,如今在城市規則裡與人共存的景象已是經過篩選重建後的生命。故此短片作品希冀透過大量紀實影像與聲音設計,傳達出城市裡人類與動物、實體與虛體間的曖昧情懷。 - T., C-M.

 
Nat NIU / 牛俊強
nacidos en 1983 / 目前服役之中 / artista

Nos Reuniremos a las 8:00 pm, 28 de Julio / 我們約728日晚上8點見面


Nat Niu, que todavía está haciendo el servicio militar, utiliza Internet para deshacer la frontera entre el espacio y el alma. Le dijo esto a su amante México en exTeresa el día de apertura de la exhibición. Trató de producir una realidad coartada por medio de su acción.

  牛俊強的作品往往指涉及呈現現代台灣都會中的集體焦慮,雖然其主要的創作媒材為錄像藝術及攝影,然而藝術家由空間設計轉而從事科技藝術的學習養成背景,也令其作品的質感和完成度增加了一份設計品的特質,而該特質也極端地適合對應於牛俊強所欲探求的題材。根據本策展團隊的觀察,牛俊強除了許多為人所熟悉的錄像作品之外,其對於平面設計以及文字的表達和掌握能力亦能傳達一股獨特的魅力和藝術性的情感,然而礙於藝術市場對於年輕藝術家的統整性行銷操作,藝術家於該方面的長才較不為人知,因此本團隊特別邀請牛俊強針對本展展開一項以平面和文字作為創作媒材的創作計劃。

LIN Hsin-Her / 林信和

LIN Hsin-Her / 林信和

nacidos en 1975 / vivir y trabajar en Pintung, Taiwán / arquitecto y artista de instalación

Tablescape


Lin, Hsin-Her es uno de los arquitectos más jóvenes, que necesitan los escenarios de representación bajo el mercado en Taiwán. Tuvo que transformar su idea en arte de instalación. Trató de construir el concepto de espacio de esta exhibición y transferir el espacio público para convertir esta obra de arte en un espacio privado.


  林信和雖然是依據傳統建築師養成教育的背景成長,然而其在劉國滄所屬的「打開聯合工作室」從業的階段也承襲到了劉國滄的反建築性格。在林信和的建築觀及其建築創作中,可以看到商品建築絕對不會是個重要的議題,當下流行的各種時尚建築風格也不在其考慮之列,反而展場空間、暫時性傢俱的設計計畫成為林信和重要的創作課題。在他過去的創作過程中可以看到可回收性的媒材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其中在2009年交大建築展所設計的【Between the Form and the Formwork】展場空間,透過利用從工地租借而來的水泥塑模木板,構成了其空間創作中獨特的材質語言和材質義涵。


LIN Hou-Cheng / 林厚成

LIN Hou-Cheng / 林厚成
nacidos en 1981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artista
El Tirador × 10 / 那看似絕無僅有的前例十射士


Lin, Hou-Cheng hacía terminado de realizar su servicio military. Después de terminar, invitó a sus compañeros militares a diseñar y discutir su futuro y sus sueños. Lin presentó el trabajo en su totalidad por medio de técnicas de disparo surrealistas.

  林厚成在長期摸索各類的藝術創作形式中,一直較無一個明確的媒材形式選擇以及創作語法,一直到了近年,開始著力於錄像形式的創作而開始為人所知。2008年的錄像藝術作品【午後】(An Afternoon)可以說是林厚成近年的代表作,該作延伸了藝術家長期對於攝影媒材操作上的練習及興趣,透過移軸鏡頭和特殊景深的運用,創造出了一個有如模型世界般的詭異景觀,該作品也可以看到藝術家嘗試把錄像藝術作為攝影概念的延伸,模糊了動態影像和靜態影像間的邊界。然而林厚成的創作並未因此而附著,他仍舊嘗試並游移於各種創作觀念之間。

「後態度」(Post – Actitud)-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 展覽附屬論述

Estamos en Macondo
我們的城市-Macondo


文/高森信男

Muchos años después, frente al pelotón de fusilamiento, el coronel Aureliano Buendía había de recordar aquella tarde remota en que su padre lo llevó a conocer el hielo. Macondo era entonces una aldea de veinte casas de barro y cañabrava construidas a la orilla de un río de aguas diáfanas que se precipitaban por un lecho de piedras pulidas, blancas y enormes como huevos prehistóricos. El mundo era tan reciente, que muchas cosas carecían de nombre, y para mencionarlas había que señalarlas con el dedo.
-Cien Años de Soledad, G. G. Márquez

許多年後,當Buendía上校面對行刑槍隊時,他便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找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那時Macondo是個20戶人家的小村子,房屋沿河岸建起,澄清的河水在光潔的石塊上流瀉,河床上那些白而大的石塊像史前時代怪獸的巨蛋。這是個嶄新的新天地,許多東西都還沒有命名,想要述說還得用手去指。
-百年孤寂,G. G. Márquez

* * *

當代的我們正身處於Márquez筆下的Macondo,我們不知道何時會如同小說所描述一般,伴著我們的城市而流逝於強風之中。我們嘗試在熱帶或是充滿異國情調的田野中建造起城市,卻又不能用香蕉、番薯或是龍舌蘭來妝點它。這些城市成為了我們的迷幻之地,它散發出更為劇烈的能量極欲的吸納一切,釋放出了物理上的噪雜和騷動,然而這屬於異國的城市卻總是被一層豐盈的、屬於心理層次的寧靜所壟罩著。在這些水泥鋪面及玻璃結構和冷氣管線之間,寄居了名為藝術之物。在征服者出現前的時代,我們還不知道這名詞,他是如此無以名狀以至於只能用手勢來加以形容。


Cuatrocientos Años de Silencio y Confuso 靜默困惑四百年

寂靜,是我們所來自的太平洋島嶼的歷史,即便是身處於當代的全球政治,寂靜是我等島民最為熟悉的語言。或許我們可以把這現象簡單的歸納為政治上所帶來的困擾,一種用虛構的語言操控來定義實存狀況的當下。然而如果我們嘗試回歸歷史上的脈絡,可以發現在各種不同層級的細膩觀點中,島民們總是習於以靜默的眼光出現在記憶中,閃爍於言語之中。

或許歷史在此時此刻並不存在,話語也如此的斷裂。

因此寂靜透過了口述歷史,講述給了當代的我們。我們不敢說出自己的名字,因為我們其實都是異鄉人,本不屬於這片深邃的森林,在未來也不會在這落腳,我們深怕說出這事實,而被守護山林的祖靈驅逐。事實上,祖靈已經開始憤怒,我們的村寨一個接著一個的被泥土所淹沒,夷為平地的部落只剩下地圖上無聲無息的一個點。沒有氣憤、也沒有哀悼,因為這個點會被不停的更改地名,這個點會被忘記。

過去的寂靜也感染到的今日的藝術,當代藝術並非拿來述說,而是拿來展現了無言語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當代藝術成為了一種寂靜的形式,它是一種僅存於當下的抽離情感。
  
困惑感是種隱隱作痛的歷史癥候群,它已經在完美的當代被壓抑了。困惑感代表了自我認同的機能喪失,它是一種殖民主子留給異國臣民的甜美香料。但是這香料連結了所有歷史不曾存在的土地,非洲、拉丁美洲、和許多的太平洋島嶼因此有了共同的當代語言。美式的消費生活和日式的卡通精神令年輕人們渴望偉大。我們所共同存有的這個當下,是腳下土地自存在以來,承載了最多名為藝術(arte)之物的時代。藝術它精神抖擻的大步跨開,跨進了無人存在也無人明瞭之地,當代藝術它棲身於困惑之外。
  
每個當下(ahora)都是個偉大且明確的當下,但它們共同構築了平凡無奇、了無生氣、又充滿困惑和矛盾的時代精神。
  
當代藝術是我們集體焦慮的終極形式,它也是一種階級嚴密的社會結構,同時也是招喚已死的藝術(arte)幽靈的寂靜儀式。我們透過構築這個神殿來隔絕或忽略自己身處的叢林景觀,它是賜予歷史的殖民主所傳授的偉大藝術的究極延伸,當代藝術存在於我們的文化之外,但是它是個專業的溝通平台,透過當代藝術,我們和過去的殖民意識對話,我們也和不存在的白人文化對話。我們必須透過當代藝術來展現我們優異卻又疏離的國族文化,不過也因為如此我們成為了世界。
  
我們身為Macondo的村民,能了解「成為世界」的意義嗎?

「後態度」(Post – Actitud)-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 展覽主題論述

我該如何停止憂慮,並熱愛我的策展工作
How I Learn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My Curating Works


文/高森信男 協助/林正尉、奧賽德工廠

01 / 您的孩子被綁架了

* * *

「媽,快來救我…」
「聽到了沒!?妳的兒子在我手上,妳必須要支付....」

彼端傳來的電話叫囂還未結束,某個寧靜午後的台北市,某幢大樓公寓中的廚房內,林太太悄悄將手機關機。就像不少台灣人都經歷過的狀況一樣 : 林太太已在一個月內,連接到二通以上相同情節的詐騙電話。她繼續泡著茶,想像著日落後,即將發生於某間被公認最富時尚感的購物商場內的聚餐。

* * *

本展所欲討論的,是一種失語狀態,更重要的,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後態度」解救我們脫離意識形態所設下的種種——勢必破滅的烏托邦——,也讓我們不須相信任何一套政治陣營的謊言 ; 「後態度」使我們不須承受歷史包袱,不須對未來設下限制,讓生活漂浮在更超然、更假中立的情境之中。

它帶給我們全然的寧靜。

一種沒有態度的態度,正是此時代的新精神。它讓我們活在當下的烏托邦之中,給予我們在紛亂的外界裡,一個幸福、平和的棲身之處。「後態度」也可帶來其正向、積極的一面,並在眾語喧騰的環境中,一旦放棄任何一種依歸及附著的語言,我們也隨之脫離了原本的遊戲規則 ; 放棄了歸屬,卻也造就了一片新天地。每個人都是自己天地的神,是遊戲者,亦是監督者。

但是,外界的紛亂並不可能因著這理想主義的實踐而消逝。「後態度」更容易被批評為「逃避主義者」,事實上「後態度」的表面現象常會被詮釋成現代人或是都市人的冷漠情感。它架接起個人主義的保護網,卻不代表如此可永恆的逃離環境中本存的喧鬧及紛亂。「後態度」常被誤認為年輕人的特權,並被冠之以「草莓族」等稱號。實際上,它在當代社會的蔓延,已凌越了年齡、性別、宗教、階級、種族…。

反對者悲觀認為,這是我們時代的癌症。

本展企圖剖析當代情境下,一個正在全球擴散中的「新烏托邦」 ; 創作者嘗試跨接個人的「後態度」,與紛亂外界所呈現的光譜軸。我們所討論的,不僅是當今台灣的社會現實、亦是亞洲及全球人民所努力構築的「後態度」。

02 / 「超」現實(trans-reality)

* * *

策展助理A:「我覺得這次的展覽讓我很興奮。」
策展助理B:「為什麼?」
策展助理A:「因為我希望這一次的展覽能夠是參展的藝術家們共同摸索出一個可能性,讓整個展覽的調性在無形中慢慢形成,這次展覽不應該是一個人去強勢主導出來的結果。」
策展助理B:「你想的太美,藝術家不會有時間跟你在那邊瞎耗,沒有人主導就根本不會有東西出來,那種理想國的論調根本難以實現,況且如果一個展覽沒有策展人,很多補助申請不到。」
策展助理A:「什麼?一定要有策展人啊!不能使大家都成為策展人嗎?」
策展助理B:「你在說什麼鬼話?當然只能有一個策展人,■■會和■■會的很多補助都是以策展人為單位,而且你可能要跳脫出來當策展人,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公正、客觀的人不親自從事創作,以主導整個展覽的大局。」
策展助理A:「所以我必須要當策展人?而且放棄創作?可不可以至少讓我開幕來場表演啊?」
策展助理B:「你不能參與任何表演或創作,而且你必須開始寫論述了。對於補助申請而言,論述是最重要的項目。」
策展助理A:「好像也只能這樣了。」
策展人:「那我就當策展人好了。下個月底前我會把論述整理出來。」


* * *

對應於理想、幻想以及不切實際的亂想,現實總是佔據了一個很詭譎的空間。長期以來我們忍受著被撕裂於兩端的痛苦,「求不得苦」——誠如佛學所語——,欲望構築的理想國幾乎不可能在現實世界中加以複製。畢竟,現實是如此龐大、多變、複雜、矛盾又單調,它缺乏了容納胡思亂想的彈性。唯有透過「後態度」的條件下,內心所升冉的種種渴望,以及追求必定落空的現實,我們得以不被傷害、不必留淚的來面對它。

若與現實相對應,「後態度」其實充滿了超現實的色彩 : 不僅形式上的「超現實」(sur-reality),更是一種實踐上的「超」現實(trans-reality)。它是所有都會男女都可輕易習得的修行,經由這些「超越」的試煉,我們有機會達到短暫的「假超脫」境界。重點在於,它比其他歷史悠久、意義深遠的修行技巧都來的簡易許多,甚至完全不須付出努力和學習,它是我們基因中懶散、漫不經心、不負責任的「本能」。

「後態度」模糊了所有的角色:英雄、敵人、實踐者、逃避者、順從者、缺乏理想者。某種程度上,它給予我們一種悠遊於現實處境中的心境。事實上,看似冷酷疏離的外表之下,依舊由許多個體情感所構築。然而也必須質問:「我需要強調我的熱情和夢想嗎?」在此,現實和情感成了兩道平行線,不必透過現實來表達我們的情感,因為早已成了置身事外的龐大網絡。

03 / 內有雷文

* * *

目前就讀二流大學的黃同學,在螢幕前注視著PTT-一個台灣全國最大型的BBS站台,大概也是全世界最後一個仍被高密度運用的BBS站台-已長達兩小時了。他在SEX版緊盯他所無法企及的艷談,並在創業版嘆望其所無力達到的創意及野心。然而在這一百二十分鐘內,他緊密和整個台灣的年輕人連結在一起。黃同學發現,在他們該出現的位置,那些熟悉的暱稱總會適時陪伴著他。不必我提醒,大家應該都還記得PTT上,為了救回一個正嘗試著自殺,其女友又不知他身在何處的年輕人,曾經因此引發過的一次大串連。

回到黃同學身上,就在螢幕前的某一剎那,他卻步了。他看到了文章標題為「推薦鋼鐵人二(內有雷文)」,即便這部電影的劇情何等的庸俗,黃同學仍是希望將這小小的驚奇保留到電影院與朋友分享。他關上電腦,前往華納威秀的途中,深深感覺到他斷絕了和整個台灣的聯繫網絡,但是他也感覺到,自己正被這個世界的網絡所包圍著。

* * *

許多人選擇是否去看一部電影、決定去吃哪間餐廳,所依賴的是網路社群所供給的訊息。眾人就像是Web 3.0時代的個人計算機,直接由雲端的大型網路硬碟下載對於事物之經驗及喜好。把這眾人所建構出來的「鮮豔知識」及判斷準則,置入google map或是個人電影放映單上,你會發現許多店家及電影已被幟上「地雷」的標籤。這種「眾人智慧的結晶」,取消了盲目、漫長且危險的嘗試行為,它讓所有的消費行為變得更為「安全」,更讓我們擺脫商業行銷操作的體制,只消聽從他人,便可即時獲得替你選擇之機會。

但在這過程中,人們仍期待著有那麼一點點的驚奇和意外,來為他們平淡且無聊的冗長生活增添話題。即便每一部好萊塢電影的樣版劇情總是如此相近,大家還是共享著從無知到獲得驚奇的奇妙過程。除了現場的感官娛樂之外,電影觀賞也承載著社交的功能;隨著電影票價的升漲,看哪部電影的挑選過程顯得格外重要。無人願意花費昂貴的電影票錢,換來僅有「句點」的話題。因此,關於電影作為一個話題,連想都不用想,跟著排隊就對了!至少,大家一致掏錢看的電影,絕對不會是「地雷」。

回過頭來思考當代藝術展覽在這樣的社群脈絡之下,究竟佔據了何種地位?我們發現,藝術展覽在大眾社群中充滿著「難以被討論性」,無法成為如好萊塢電影般,茶餘飯後的閒談。每件作品及通篇討論,都讓人覺得抽象且「無能為力」(在我們所處的「後態度」時代中,毎個人都是自己的神,無力感會使他們意識自己降為凡人),而展覽的空間呈現,又不斷令人感到已脫離「安全」之界限。我很想為幾個不錯的展覽標上「地雷」標籤,但很可惜的是,當代藝術展覽的象限,遠遠失落於眾人討論的浩瀚文本範圍的邊緣之外,本身鮮少擁有參與 / 被參與的機會。於是,聰明的藝術工作者開始試著串聯政府單位、不同城市、國家、不同領域的「同好」,建構起屬於自己的小型全球化網絡。因此,我們開始有了參與及被參與的機會,彼此「參與」彼此,「滲入」彼此的討論內,不須花費心思迎接陌生且缺乏安全感的訪客,也不需要積極的對著他們「喃喃自語」(畢竟在漫長的人類藝術史中,「許多人」從未被設想成為參與者)。在這充斥國際專業網絡的現況中,大家都顯得很「上道」(Pretty-Smart)。

04 / 策展人の野望 - 台灣優秀(Doing-Well)藝術家小史

* * *

習題 1 :
策展人的母親:「你的工作到底在幹嘛?」
策展人(前策展助理A):「我想要找一些台灣年輕的藝術家,然後帶大家的作品到國外發表。」
策展人的母親:「你說帶台灣的年輕設計師...?」
策展人:「是藝術家,不是設計師!」
策展人的母親:「那這個案子你可以賺多少錢?」
策展人:「...」


* * *

習題 2 :
藝術家:「我覺得依你個性,很適合當策展人。」
策展人:「謝謝你的誇獎,但我是某個因緣際會下,莫名其妙開始扮演起這個『角色』。我其實不是很喜歡這份工作,當初開始接觸藝術跟設計,純粹只是因為童年喜愛畫畫,現在發現我95%的時間,都獻給處理文件,以及跟某人聯絡、開會上。」
藝術家:「不會啊,我覺得策展人很『酷』,很有組織能力。」
策展人:「還好吧?只是比較會嘴砲!」
藝術家:「而且如果可以持續拿大案子,當策展人比當藝術家賺錢。」
策展人:「...」


* * *

我常常在思考,為何這個展覽會走到今天這一步?也許所謂的「圈內人」(insider),總是太習慣於處理眼前的瑣事,卻難以深切討論到 : 眼前的台灣當代藝術生態,何以成為今日之形貌?對於身處台灣當代藝術生態圈中,較顯「年輕」的我們而言,事情變得更加弔詭。從歷史向度重新省視,二戰結束前的日本殖民時期要成為「優秀」(Doing-Well)的藝術家,通常要有出生於望族鄉紳、醫家、地主或相關中產階級背景的先決條件下,學習日本式的二手印象派。有錢又有毅力的人,相當擁有前往內地(日本)進修的優先船票,倘若創作出被日本藝術權威公認具有南國風情的殖民地色彩的作品,更有機會成為殖民地小島上受人尊敬的「優秀藝術家」(Doing-Well artist)。

二戰之後,日本帝國視點下的南國風情典範,立即轉移。「優秀藝術家」一詞,倏忽換了個從歐亞大陸塊上遷移過來的「失意族群」。新來的「優秀藝術家」懂得捍衛及延續想像中,數千載香火不斷的中華文化,一方面要能夠滿足大批移民思鄉情怯的心境,一方面又要協助來自中國軍人獨裁政權,以建設、想像充滿天朝複合體的「孤島中華」。隨著中華形式和政治局勢的穩固之後,下一批「優秀藝術家」來自於自洋流歸來的高材生,因為只有他們可以在政治、思潮以及文化皆極度封閉的小島之外,精巧的產出和歐美當紅的抽象藝術潮流類似之作,藉此展現中華民國政府的開放、現代及前衛精神。當然,最好的狀況是能在藝術品中,添加中華民族自宇宙誕生以來就有的優秀精神。

而在197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全球冷戰結構下轉變的失勢,在政、經、國際關係的多重窘境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又變成關懷鄉土、心懷祖國(對是中國、或是台灣?又有相當紛爭)的創作者,甚至當局出現挖掘所謂的本土化、未受學院訓練的素人創作者之現象。

風水輪流轉,1980年代之後,一方面社會改革聲浪不停歇,新制度和新思惟不斷衝撞著舊政體制 ;二來台灣開始萌現政府專職的文化部門、展演機構和藝術學院,加上流洋學子川流回歸,達到「當代」前後的一批「優秀藝術家」則像「時勢造英雄」。在台灣人普遍不滿及要求改變的怒潮中乘風破浪,這群創作者作品往往有著些許憤青的叛逆,又能呼應七零年代如火如荼的本土思潮振動。台灣參與威尼斯雙年展,是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們可從大展中見到他們的作品,這也是台灣藝術史上最浪漫且最富英雄主義的一個斷代。諷刺的是,參與世界性的雙年展盛事,在政治因素下,「台灣館」仍是邊緣的展館。

現在,台灣第一批適合大眾投入消費的當代藝術市場行之有年,臻於成熟。成名藝術家年紀下降,泰半畢業自少數幾間著名的藝術大學。過往的「師範—藝術體系」不斷遭受挑戰。我們是一群活在當下的藝術工作者,努力著生產、消化、分解日常生活中瑣碎的經驗與迷戀,把它們點石成金成了創作。

身為一個「奧賽德」(outsider),我勉勵所有的台灣藝術工作者,要成為一位「優秀藝術家」,應當了解當下時代趨勢,並且努力實踐時代給人的條件。

05 / 關於「後」(post-)

* * *

2005 8/11 – 9/20 「後城市房間104」於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
2009 1/21 – 4/5 北美館展出了原台北畫派成員的聯展「判離異象:後台北畫派」
2009 9/26 – 10/18 「後地方:地方性的逆轉」於台灣北部及東部共六個小型空間中串連展出
一場名為「後青春」的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聯展,在2010 3/20 – 5/20期間於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及 5/28 – 8/8 於台北關渡美術館 展出。

* * *

策展人:「這次展覽名稱就叫做『後態度』!」
藝術家(葉偉立):「你不覺得近年來已經太多展覽用『後』這個字嗎?」


* * *

關於「後」最為膚淺的解釋就是不上道。比起企圖要推翻前朝-革命性的愛(amor revolucionario),我更熱愛於這個想像「後」的方式。比起「後青春」所欲呈現的,關於「後」性的虛無飄渺,以及「後地方」所想像的,「後」所能引起的最後一抹憤青性格。我所嘗試推行的,是一種「不上道」(not Pretty-Smart)的策展經驗及展出方式。

整個展覽的推行,在初始階段原本保有去除策展人(de-curator)的性格。我所期待的,是一種自由生成的展覽形態,甚而論述部分,也有可能是參與者共同建構及溶合出來的。然而策展團隊很快就明白到,這樣的理念,是個不折不扣的烏托邦。因為這種「不上道」的策展邏輯,遠離多數藝術家(包括參與本展的藝術家)的工作模式,況且這種共同參與及互相滲透的自由生成方式,也讓展覽在策劃進程中,讓現實必須處理的資金補助規程,顯得岌岌可危。因此我決定見風轉舵,回到單一策展人的規則,但自知僅是個推手和行政輔助,來統合、進行展覽的籌備及推行等相關工作。

然而當我回到「正途」之時,又發現自己是個「不上道」的策展人。我不是藝大體系或是海外學校畢業的學生,沒有長期在「天龍國」的藝術小社群中打滾,更沒有一排冠冕堂皇且極為「上道」的策展經歷。縱使我的工作和宇宙中任何一個策展人的工作沒有什麼不同:(1)寫論述(2)哄騙藝術家上當(3)哄騙贊助者給予我們資源來推行展覽。

在藝術家的邀請名單中,我也試圖去蒐羅一群「不上道」的年輕藝術家。其中不少藝術家是我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因為我並不是位「上道」的工作者,因此不同於一般「正常的」策展人可以呼朋引伴、招呼一群「上道」的工作者,我所呈現給觀眾的名單,相較之下多了許多光怪陸離的味道。名單中有苦命的正職漫畫家、優秀的青年擊樂家、尚未有機會施展抱負的年輕建築家、對藝術已經失望而準備或已經改行成設計家的「前藝術家」、一群對於當代藝術很不熟悉的學生團隊、還有幾位大家熟悉但是卻正在服兵役的藝術家等。

縱使距離我心中的藝術烏托邦仍有一段距離,但也不遠矣。我所嘗試呈現及創造的,是一個充滿可能性及可參與性(包括觀眾)的藝術平台。透過這一次的展覽,我企圖讓多元的參與角度成為藝術現實上的可能。透過參與藝術家們的工作,共同刻畫出台灣處在這個當下片段中顯露的時代性格,而非刻畫出台灣之於該片段的「藝術性格」。

LIN Chen-Wei / 林正尉

LIN Chen-Wei / 林正尉
nacidos en 1985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artista y crítico de arte
Los Ellos / 夕子

Lin, la pintura de Chen-Wei centrada en su interés a largo plazo en la antropología de los aborígenes en Taiwán. La mayoría de los taiwaneses, en mayor o menor grado, tienen relación sanguínea aborigen, sin embargo, la cultura de los aborígenes en sí se ha extinguido prácticamente. Esta pintura se exhibirá en México, que cuenta con un fondo parecido, en el deseo de despertar el interés por la historia similar en diferentes culturas.


林正尉不同於多數至藝術專科學校畢業的學子,縱使他在大學時的訓練是繪畫及視覺藝術領域的創作,林正尉現今為一個專職的文字工作者。林正尉從早期的小劇場評論工作,至今日則專長於視覺藝術及台灣美術史領域的評論,其創作形式亦涵蓋至電影劇本的創作。除此之外,林正尉亦有接觸及參與台灣平埔原住民族的相關文史工作。回首早期藝術家於大學時代的繪畫創作,可以看到他作品中所具有的私密性及超現實空間,若把脈絡拉自今日的文字及歷史空間的涉入,我們可以感受到林正尉所架構出來的創作空間中,有股不可思議、真假難辨的「超-現實空間」(trans – reality space)。

Wen-Shu (Wendy) LAI / 賴雯淑

Wen-Shu (Wendy) LAI / 賴雯淑

nacidos en 1963 / vivir y trabajar en Hsinchu, Taiwán / artista y profesora de universidad

La Luz desde Dentro / 內在之光 / 201

Wen-Shu Lai expresó, desde el punto de vista de la vida, la película y la literatura, su imaginación con respecto a la luz por medio de esta obra de arte de instalación artística. Lai también dota a su obra de características más femeninas, proporcionando experiencias filosóficas y espaciales más amplias.

  與多數台灣藝術家的生命經驗所不同的是,賴雯淑長期旅居美國中所遭遇的學業和家庭的壓力,慢慢的促成了賴雯淑在創作生活中的起點。而長期的居住於美國,也使得賴雯淑同時長期的脫離台灣的藝術圈,當藝術家重新回到台灣從事藝術科系的教職時,縱使她已經是位在創作上趨向成熟的藝術家,但是在台灣藝術圈中卻顯得邊陲。但也因為邊陲,賴雯淑擁有台灣同輩藝術家所少有的特質,那就是遼闊的感性和深度的私密。海外的生命經驗猶如一座修道院,將藝術家隔絕於外界的紛擾之外,令藝術家得以向下探詢自身的生命史和向內詢問自身的感性經驗。

  賴雯淑本次展出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內在之光】(Light From Within)來自她於2010年同名個展的延伸創作。在藝術家於該系列的創作之中,她嘗試將來自於建築、文學、電影、音樂和繪畫中關於「光」的體察加以轉化為各種媒材的創作,並且在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藝術家一貫性的嘗試滲入哲學性的意涵和對化,以及在形式上所具有的詩意表達。在本展所展出的【內在之光】裝置,使用繩索的編織作為形式上的基本元素,透過空間中抽象形式以及材質上的構成,保留了觀眾參與對話的陰性空間和哲思空間。 N. T.

Robbie HUANG / 黃彥穎

Robbie HUANG / 黃彥穎

nacidos en 1981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nan, Taiwán / artista de videoarte
Voy a África (serie) / 去非洲 (系列) / 2009

Robbie Huang juega con salpicados coloridos de leche de soja capturando la imagen con técnicas de fotografía de alta velocidad. La forma de África mostrada tras la repetición de la toma de fotos. Huang intenta manipular la experiencia visual de los espectadores violando su lógica.


黃彥穎在過去的創作中迷戀於創作在靜止的畫面中運動的影像,也因為他這一貫的迷戀及創作風格,在他的錄像作品或是數位影像作品中,都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屏息卻又不具有壓迫感的張力。黃彥穎如同許多於台灣知名的年輕藝術家一般,擅長自私人生活中的私密經驗去選取創作的材料,他強調經驗選取及藝術創作中的無以名狀及去邏輯式思考。黃彥穎的錄像藝術除了視覺上有營造出較為輕鬆的觀賞氣氛之外,也一貫會搭配上具有時尚感的輕柔音樂。因此我們可以說,黃彥穎的作品是既輕鬆且歡愉的。
黃彥穎本次展出的【去非洲】(Go to Africa)錄像裝置為黃彥穎最為著名的錄像及影像創作系列的延伸創作。藝術家透過高速的攝影捕捉潑灑出去半空中的各色豆奶,在多次的捕捉之後,甚至開始浮現出非洲大陸的符號形狀。在該作品之中,藝術家嘗試去討論凝結的風景與觀看的旅程。液體及地心引力的激烈交互作用,在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中被徹底的抽離,轉化成詭譎的懸空雕塑,也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平面景觀,觀眾則是透過輕鬆的音樂,不自覺的被邀請進入參與藝術家非言語性的旅行空間。 - N. T.

HOU Yi-Ting / 侯怡亭

HOU Yi-Ting / 侯怡亭
nacidos en 1979 / vivir y trabajar en Taipei, Taiwán / artista

La Agencia de la Realidad (serie) / 現實動作媒 (系列) / 2009
Cuerpo de Complejos - Mise en Abîme / 附體-套層世界 / 2011


Hou Yi-ting se ha estado centrando en los tópicos sobre el cuerpo y el espacio. Por medio de la aposición de su cuerpo y la observación del espacio y la disposición de las escenas en Taiwán, Hou componen una fábula moderna y surrealista con emplazamientos de construcción, aguas termales y emparrados en Taiwán.


侯怡亭多年來以攝影和錄像為基本的創作媒材。2004年,藝術家發表的【看我七十二變】錄像作品中,模特兒的投影代表著藝術家的自我心理期望的投射,甚至藉由這件作品創造出新的複合體。此概念繼續延伸到【Usurper】與【篡位者】攝影系列中,藉由精準投射許多真實存在的嬌媚女性名人、偶像、動漫人物等消費性影像於模特兒身形與五官,做虛實交錯的重疊,此法彷彿剝離了原投射體與藝術家本人的臉孔,進而造就了新的複合體與新的面孔,如同魅影一般呈現在觀者面前。侯怡亭也曾提到其希望藉由血肉之軀和光媒體的媒介混和,人們進行著一種在現實生活中及流行文化訊息網絡中的空間交疊,並形成一種新的互相融合及扮演。因此,可以說藝術家透過影像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地開發新的視覺可能性以及探討自我與當代神話學間彼此複雜的關係。

此次墨西哥的展場為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其前身為San Teresa修道院,故侯怡亭對此歷史建築具有深刻的興趣,試圖藉由發掘關於這座古蹟與其附近的歷史事件去結合台灣的景物用以進行新的攝影創作,希冀能夠重現該地歷史的進程。藝術家在這件作品中會透過2009年時所創作的【現實動作媒】攝影系列模式去做延伸,而這系列來源在於藝術家認為他在一種變動之中,高速公路的速度殘影成了最重要的影像經驗,如同影像薄幕快速且大量的切換,腦中的記憶體也習慣承載這樣每天高速的影像,這樣的過渡與切換生活經驗已成了一種不變動性。Ex Teresa當代藝術中心從過去至現在也歷經了許多物換星移,而這種移轉的過程可以說是對於【現實動作媒】系列的重新詮釋。 T., C-M.

Chulu Art X Design / 初露X設計

Chulu Art X Design / 初露X設計

establecida en 2004, Taipei, Taiwán / grupo de arte y diseño gráfico
los miembros del grupo: NI Yu-An + YEH Yu-Nan

DIY Impresión China en 10 Minutos / 十分鐘作出屬於你自己的中國風版畫 / 2011

Siempre desde el establecimiento del Chulé Art X Design, ha habido una serie completa de arte conceptual tratando de eliminar la barrera entre arte y diseño. Esta obra de arte anima a la audiencia a desafiar la profesionalidad de la creación del arte y la autoridad de los artistas por medio de la participación de la audiencia y mediante la realización de juegos.


  倪又安與葉育男兩位皆為台灣創作度上趨於成熟的年輕藝術家,倪又安以「章三」、「李已」、「王午」、「趙陸」、「何實」等五個姓名同時出現於藝壇之上,每個名字各自從事不同風格及媒材的創作,企圖挑戰藝術界及藝術市場對於統一發表姓名及統一藝術家風格,以利學術研究和市場銷售的宰制觀點。葉育男則是透過威尼斯雙年展『台灣獎』的設立,以及於大學時代開始成立的『赫島社』所進行的校內藝術評審實驗,來對不同尺度的宰制性及政治性藝術體制進行衝刺和突破。這兩位形式上溫和,但社會性內涵激進的藝術家為了現實的溫飽問題成立了提供高品質設計服務的『初露 X 設計』設計工作室,來換取較為穩定的生活收入,但是本策展團隊也意識到其藝術性及藝術觀念對於設計領域的獨特涉入方式,因而以工作室的名義邀約兩位藝術家參與本展的「後小物」展中展。

  『初露 X 設計』工作室對應於本展提出了【十分鐘作出屬於你自己的中國風版畫】一作。本作品將傳統中國版畫常用的刀法製作成圖章,觀眾在賞玩該作品時,可以透過簡易的圖章和示範教學影片及相關的輔助說明,自行創作出具有中國風特色的版畫作品。兩位藝術家企圖推翻傳統視覺藝術創作中的專業性,將其形式下放於一般觀眾的深度參與互動之中,並且具有強烈的娛樂性格。甚至對於倪又安而言,傳統版畫是其擅長的創作技巧,此作品的催生,也意味著藝術家對於自身傳統再一次的離經叛道。 N. T.

CHEN Jian-Pang / 陳建榜

CHEN Jian-Pang / 陳建榜
nacidos en 1984 / vivir y trabajar en Hsinchu, Taiwán / artista de arte sonoro
Un Bosquejo de Puntos / 點描 / 2011


El trabajo de Chen Jian-Pang Un Bosquejo de Puntos” es la versión revisada de esta obra de arte del Festival de Arte Digital de Taipei en 2009. Este artista intenta explorar la experiencia del auditorio en cuanto al punto, la línea y el plano en este espacio barroco de ex Teresa.




陳建榜近年來投入於聲響裝置、電子音樂及劇場音樂等領域的創作之中。不同於由視覺藝術訓練背景出身的藝術家所製作的偏重於觀念性及抽象聲響效果的聲響藝術,音樂專業背景的陳建榜所製作的作品擁有較多的敘事性及戲劇性格。陳建榜的作品中多半重視時間中的戲劇性變化如何引導入空間性的聲響藝術創作之中,而且不同於目前當下的主流觀點,陳建榜雖然採用當代流行的數位聲響或是科技互動設備作為其創作的媒材,但是他本人極為重視作品仍舊應該要具備同等於音樂作品所普遍擁有的情感特質。

  陳建榜本次參展的作品【點描】(A Sketch of Dots)是根據2009年於台北數位藝術節所展出的作品加以延伸變更而來的創作。【點描】一作透過不同個性的「點狀」聲音素材,嘗試以此作為整個作品的基調,發展成各種「線狀」及「面狀」的音象景觀。不同於2009透過一般的CD播放器及耳機所呈現的作品版本,於本次展覽中,【點描】將設置在Ex Teresa當代藝術館中最華麗壯觀的巴洛克式圓頂聖殿中。也因此,【點描】於本展的展出版本,將透過環場的大型揚聲器來嘗試和歷史空間進行立體空間上的音場實驗與對話,也透過大型尺度的教堂空間,來發揮該作品的空間特質。 N. T.